民風民俗類節目之四川竹琴
表演者: 謝赤飛 四川省曲藝研究院青年表演藝術家,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四川地方曲種。表演者手持漁鼓、簡板說唱故事。原名“名琴”。因其伴奏的樂器是竹制的漁鼓筒,故又稱“漁鼓道琴”、“道筒”。清末、民初即有現名。流行于四川漢族地區。竹琴長3尺,直徑2寸,一端用魚皮或豬小腸蒙上。演員斜抱竹琴,用指尖拍擊竹筒下端;另一手持兩塊竹制的筒板,板上端系有小銅鈴,筒板相碰時鈴響板響,音韻鏗鏘。唱腔分為中和調、揚琴調。
民風民俗類節目之金錢板
表演者:張徐 四川著名金錢板表演藝術家,原成都市曲藝團團長
金錢板藝術大概發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兩地,后逐漸流傳于云南、貴州等西南地區。表演者手持長約一尺、寬約一寸的三塊楠竹板進行表演。其中兩塊還嵌有銅錢或其它金屬片,表演時竹板互擊,能發出金屬聲音,藝人們以它為道具進行表演,常能“走州吃州、走縣吃縣”,習稱“金錢板”。另外,也有人稱其為“金鑒板”,還有人稱其為“三才板!
民風民俗類節目之四川清音
表演者:任萍 中國著名清音表演藝術家 成都市曲藝團團長
原名“唱琵琶”或“唱月琴”。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、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,以后遂以清音命名。四川清音淵源于明、清時的俗曲。四川清音在清乾隆、嘉慶年間很盛行,以瀘州、敘府(今宜賓)為中心,遍及城鎮和鄉村,擁有大量的聽眾。
民風民俗類節目之四川揚琴
表演者:吳瑕 四川揚琴傳承人,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,著名揚琴表演藝術家
屬四川地方曲種,主要流行于成都、重慶、瀘州、自貢等城市和地區,是四川曲藝說唱藝術代表性曲種之一。早期又稱洋琴,后改為揚琴。約形成于清乾隆年間。至光緒時已有藝人100多名,并分為南會、北會兩派。南派行腔華麗,細膩柔美;北派工穩豪放,長于敘事。揚琴是一種唱腔、音樂、文詞俱美的四川地方曲藝,當演員靜靜地坐在舞臺中央,用琴、鼓、板、胡等樂器和美妙的嗓音說唱故事時,往往能把觀眾帶到如癡如醉的藝術境界。
民風民俗類節目之四川功夫茶藝
表演者:魏成明、李安
四川省著名長嘴壺茶藝師,中國國家形象代表人物之一,曾多次代表中國出訪了美國、日本、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,受到國外友人的一致好評。
民風民俗類節目之民俗茶藝舞蹈《小茶館》
表演者:林晨 四川省歌舞劇院青年舞蹈家,被譽為四川舞蹈的“精靈”
傳統的民俗舞蹈,具有濃厚的巴蜀特點,融古樸與現代為一體,既有柔美之態,又有剛勁的之力,帶觀者進入一種美輪美奐的境地
民風民俗類節目之戲曲小品《滾燈》
傳統的戲曲小品,及絕技與幽默于一身,老少皆宜。表現一對父親嬉笑怒罵的生活場景,男子是個“耙耳朵”,因此受到妻子的百般刁難,笑料百出,具有濃厚的巴蜀喜劇特點。
民風民俗類節目之川味相聲
深受老百姓喜愛的曲藝藝術,演員在臺上聊天鬧咳,相互調侃中盡顯語言魅力,幽默風趣。結合四川特色,傳統相聲中融入四川元素,讓相聲更加具有成都式的快樂。
表演者:張徐、李多 四川著名相聲組合,多次受邀參加省內外大型晚會演出和電視節目錄制